2008年7月3日

過氣的凱因斯主義

以下是有點長的政經文



很明顯的有群人的腦袋還活在80年代以前。

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,這是因為國家對資本主義過度放任的結果,當時的失業率非常高,物價水平也低;因此凱因斯主義(國家舉債增加工作機會,提振私經濟的活絡)雖然現今褒貶不一,但是的確是慢慢得將美國帶出經濟大蕭條的陰影。

但是,現在各國的政府都漸漸往小政府的方向修正,一來是各國政府普遍負債,凱因斯主義的做法會讓政府的赤字更加嚴重;二來是政府的效率不及私人企業(因此發展出如BOT等模式)。

台灣推行凱因斯主義最成功的範例,就是十大建設,一來當時缺乏大型的公共建設,二來當時的私經濟的規模不像現在這麼大,沒辦法負擔重大的投資,這時候由政府介入、主導會有相當的效能。

但是現在的經濟不景氣並非靠九萬兆的[擴大內需]就可以解決的,甚至可以說比起投入,獲得的回報簡直是毫無效率。

[擴大內需]的內容幾乎只有硬體建設,但台灣現在並不缺乏基礎建設,除了一些開發有困難的偏遠地區,而這些地區最需要的是減緩城鄉差距(包含教育文化),而不是作硬體建設,比起蓋什麼整修什麼,把經費撥給教育醫療或是維持公共運輸的營運還比較重要(很多山區的公車都是一天沒幾班,甚至要先預約或是停開),更何況[擴大內需](雖然不知道全案)的內容,很顯然是會持續擴大城鄉發展不均。

再加上急就章的規劃,被擴大的內需其實是根本不需要的內需或是不這麼急切的內需,就拿最讓人詬病的殯儀館、垃圾車還有垃圾桶,其實都是不怎麼必要的支出。支持者的說法是,透過購買可以增加這些供應商的業績,活絡經濟;但是這種做法跟蓋蚊子館沒什麼兩樣。這些建設幾乎都是蓋了或買了,卻不能對台灣的整體經濟有益的項目,十大建設為什麼是十大,不只是因為投資規模大,而是因為對於台灣的經濟提供很好的良性環境。高速公路增加了商業往來的便捷、蘇澳造船煉鋼等等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及產能,因此就算舉債建設未來政府還是可以回收。但是這些在[擴大內需]中完全看不到,更何況現在在台灣的基礎勞力市場開始萎縮,建設這些高勞力密度的建設效果多少會打折扣。

在加上各地政府的本位主義,讓整個計畫不必要的支出膨脹。錢永遠不嫌多,比起捉襟見肘的狀況,還不如浮編預算來得方便,因此在編列的時候對於本身的財政赤字、施政的效率則是完全不被考慮。政府的債務等於全民的債務,但官僚組織的設計確是非常的無效率,尤其難以作到節流(用跟預算相比減少過多過少的支出都會被叮,所以年末各機關不是籌不出錢就是錢太多不知道該怎麼灑,以及一些台面下的"支出")。

打到這邊有點累了,總之,把這麼久以前的經濟概念套上現在的環境,是非常有問題的。科技人如果沒有持續進修,五年後就會落後;雖然經濟的變動沒有這麼快,但是現在因為全球化、能源高漲以及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,整體環境跟國民黨之前執政的環境差異已經相當的懸殊,拿過期而且不適用的藥投入只會害了台灣經濟,為何政府在公佈多項[利多]後,外資還是不斷的賣超可見一般。

羅傑斯?巴非特就算投資美元,美元還是不斷的下跌,你以為一個投資人真的可以提振經濟或是當經濟指標?

4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我覺得你講的也有失偏頗,如果是2000年你說這些可能是對的,但現在是2008,而且政府蓋的也不是“蚊子館”。

草莓飯團 提到...

蚊子館?比如說花好幾千萬去綠化、好幾千萬去刷油漆、好幾百萬買垃圾桶....更別提一些殯儀館了。

嗯,的確不是蚊子館啦...

匿名 提到...

支持格主的意見以及回應。
尤其格主明確指出當今環境與當初十大建設之不同處;
再對照到這兩天新聞報導馬/劉在搞『買鞋子拼經濟』,這和所謂的『擴大內需』基本上也是同一種思維下的產物,也更加顯示現在政府這批人,腦筋的確還停留在80年代以前,誤以為靠『需求』就可以改善經濟。

匿名 提到...

1.凱因斯的理論是沒錯滴...
2.所以"擴大內需"是配合理論的實際操作
3.每個人唸書時多少都有上過實習課,都知道...
4.總是有同學用錯誤的方法來印證正確的理論,以為這樣就是打敗理論,稱之第一類型錯誤
5.買鞋子...就是第一類型錯誤
6.發消費券...是一個政策...是學外國人的方法,東施效顰....稱為垃圾筒決策法